我思故我在

#品牌故事/我们对产品的思考

思考这件事,是我们人之为人很重要的能力。

古往今来,有很多先贤表达过自己对思考的看法:卡片笔记法发明者、著名社会学家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费曼说:“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思考本身”;孔圣人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思考如此重要,那我们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思考呢?

生活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我们在一天天的忙碌中,时不时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每天都在忙着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但是忙过一段时间,一个人静下心来反思复盘的时候,会觉得“后背发凉”,发现自己一直在疲于解决问题,但是好像没有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有一些深入的思考,所以一段时间下来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好像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我在一次次地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就越来越觉得需要尝试做一些改变。在探索改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关键的认知:

第一,把想的事情清晰地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我们深入思考的过程。

正如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和费曼说的“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思考本身”,我在实践阅读、思考、写作这个成长闭环的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感触,只有当我们把所想的事情清晰地写下来,才是我们真正的把事情给想清楚。写得越多,这样的感触会越深。

小时候做数学题的过程,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切身体感的。我们在做一些简单题的时候,可以心算,想想就能出结果。但是在做一些复杂题、难题的时候,就需要在纸上进行一步步的推导,没有这个推导的过程,很难得到最终的答案的。在这里,一步步推导的过程,即我们说的“笔算”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

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我们也“心算”一下,很容易就想清楚。但一些真正难的问题,光靠“心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笔算”。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体会是,只有当一个个字从指尖敲出来、写下来的时候,很多想法才会从脑海中浮现出来。随着写得越来越多,想法就会越来越清晰,直到最终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个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我们解决生活中难题的“笔算”过程。

过去三年多时间,我写下了 3000 多篇笔记,写得越多,受益越多,就越发能体会到写下来的重要性。每每一些时刻,发现当下的自己,比之前某个时刻的自己,在一些心心念念的事情的认知上有了新的突破的时候,这种喜悦与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

第二,需要给自己打造一个思考的 Routine,持续不断去刻意练习,才能在重要的问题上有突破。

物理学家费曼会在脑海中长期保存一份罗列了 12 个开放式难题的清单。每当有新的科学发现出炉,他就会用这些难题来检验,看新发现能不能为各难题提供新的观点。这样的跨领域取向使他在似乎不相干的研究主题之间找出关联性,同时也能持续满足他的求知欲,这就是著名的“费曼的 12 道难题”。对此,费曼如是说:“我的目标不在于一劳永逸找出确切答案,而是以这个难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北极星’指标。”

受“费曼的 12 道难题”的启发,我也会给自己列一个接下来一段时间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的清单,当然数量不一定是 12 个。在这个清单中的问题,就是我需要重点花精力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那如何来解决这一个个难题呢?

之前看到过一位 Amazon 创新业务的负责人说:“创新失败的最佳方式,是让创新成为某人的兼职工作。”对于思考,我的体会是,我们也不应该让思考成为“兼职”,而要为思考打造一个专门的 Context,去刻意练习。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我每天早上坐在电脑前的第一件事是进行自己的笔记 Routine,其中一项就是写一个“三省吾身”的系列。这个系列,有点像日记,但也不全是。除了去反思昨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记录一些有意思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对自己当下重点关注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讨论接下来 reminds 中 AI 相关功能的优化,我就会顺着这个问题,去不断往下去写。因为我有在不断输入 AI 相关的知识,所以通过写的方式去思考 AI 在 reminds 中的应用的时候,会把很多内容都联系起来,就能够探索到很深入的地方。如果不去做这样的“刻意练习”,是不会有这样的体会,也不会有一些好的想法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按照自己的习惯,给自己打造一个持续去深入思考的 Routine,让思考也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兼职”,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些真正的深入思考。

第三,要给自己一些放空的机会,让自己跳出“隧道”,时不时去看看全局。

在做 reminds 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几个人很多东西都是边学边干,所以总是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时候为一个问题,抓破了头皮苦苦探索好几天,也不得其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探索出了一些方法,来让自己能够更快地走出当下的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隧道效应”,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像是在挖一个隧道。在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难挖的地方。这时候,一种做法是想尽各种办法继续往下挖,一种做法是跳出隧道看下有没有挖错、或者说有没有别的路径可以通向想去的地方。如果是前面的做法,很有可能就陷在一个地方一直没有进展了;如果能够时不时地“跳出隧道”来看看全局,或许事情就能进展得更为顺利一些。

我给自己打造的另一项 Routine 是每天骑单车上下班各半小时,让身体有一个基础的健康保障。上班路上是我听一些感兴趣的播客的时间,下班路上顺着正常的思路,也应该去听些什么,或者是播客、或者是电子书、或者是音乐。但我并没有这么做。

我的做法是把下班路上的时间,留作自己的大脑的放空时间。不再输入信息,更多去把白天一些比较难搞的问题拿出来,去琢磨琢磨有没有一些其它的思路来试试。跳出了白天在解决问题的场景,让自己的大脑更加开放一些去发散,有时候真的会有那种“灵光一闪”的感觉,每每这种时候,就会觉得为什么之前自己没想到呢。

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的时候,思维就容易被这个场景给“窄化”,只有跳出这个场景,我们才能打破这种“窄化效应”,让自己有更广阔的思绪。隧道效应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被当下的“隧道”给“窄化”了。时不时给自己的大脑一些放空的机会,信马由缰地去想想,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关于思考,我一直在探索,也会一直进行下去。我还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当成了我的人生信条之一。正如孟岩在播客《无人知晓》中的某一期所说,世界是由成千上万个房间组成的一个迷宫,我们探索新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打开一个个房间的过程。我们能够有更好的思考力,才能有更高的认知水平,才能去打开更多房间的门。这个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未知,但未知就是这样地迷人。

(作者:Jason)


Copyright © 2025 杭州思维宇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