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调整与成长

#品牌故事/品牌与营销

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就从一个假设开始,从实践中,你会知道到该往哪里去。这篇内容,主要通过在实践中的一些摸索,展示我们在小红书学习运营的一些尝试和收获,希望给作为新手的你,一些鼓励和信心。

“你们这些内容,有人看吗”

我们大概是在 2024 年新年刚过的时候,发布了第一篇帖子。早期的帖子会刻意在封面、内文排版上作出差异化比较大的设计,如亮眼的颜色,和 logo 紧密结合的圆点,以力求在庞大的信息流中能获得大家的青睐,并在读者心里占据小小的一席之地。在发了 4-5 篇的帖子时,一位关注我们内容的朋友忍不住问到:你们这些帖子,就像大多数的鸡汤一样,有人看吗?那个时候的“自尊”心还很高,觉得发的每一篇内容,都是看完书后,认真总结的收获和感想,怎么会没人看呢?结果实际的数据却啪啪打脸。

读书博主的路上太拥挤了,早已聚集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同行,他们大多是视频或真人出镜,储备资源和写作经验比我们丰富。我们既没有非常“戳人”的吸睛标题,也没有顺应当下最流行的视频形式,这种纯粹的“古典”书籍内容分享,如果没有很独特的切入点,好像确实并不能打动人心。于是我们放弃了早期设立的种种“标准”,开启了一段很长时间的混乱打法。

多种风格并存,摸索新路

由于初期尝试失败,我们开始去各种看小红书上教的一些做账号的帖子,寻找新的思路。为了让账户更具有真人感,而不是上来就冲着品牌号走,我们放弃了封面的统一性,开始探索“五花八门”的内容与形式,当然,底色依旧是与成长相关。

我们会去发一些当下真实遇到的困惑,看看大家是否也有遇到同样的难题,都是如何解决的。比如给朋友推荐书的尴尬、做笔记的血泪史等。很多网友的评论也非常有意思,有人也会有相同的遭遇,从此默默独行;有的人勇敢做自己,无惧他人的目光。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的那篇,非常意外地获得很多人的热情分享,有的人会做很详细手账笔记,并贴出用心绘制的图,有的人则会贴上大几百字的经验总结,告诉大家的心路历程;那时候 Jason 也在评论区分享我们摸索出来的实践,获得了一致好评,让我们对于正在做的 reminds 增加了更多信心。

我们还会经常发一些互动的内容。在前期探索的阶段,也会刷到其他一些博主的帖子,看到特别感触的内容,就会忍不住表达:在原博主的内容下评论。好像小红书的环境会给人营造了一个友善安全的氛围,即无论你有多奇怪,总有人会喜欢你,你也就更敢去说出来内心真实的想法。当看到大家在你的评论下不断的“接龙”,会有一种知识被传递的喜悦,知识要被分享和展示出来才有用,如果只是束之高阁,那就只是收藏。

除了上述的问题、互动,还尝试了小红书自带的文生图、拍一些生活中的小视频、个人的成长实践等。如果你去翻我们前期的帖子,就会发现形式各种各样,但是无论哪种风格,都是在围绕“成长”。当你开始寻找新的方向时,你走的是新的土地,你不认识路,但是没关系,你不需要看,你需要的是探索。

走过的一些弯路

大约折腾了半年,我们的粉丝数,依旧是一百多个,离年初设想的 5w 的目标还差得很远。我们不得不再次去探索: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很快,第一个爆款,来自 gaby 的一篇文章《“开窍”状态的开挂人生》,这篇可以称得上我们里程碑,毕竟是走一条从来没走过的路,而我们选择了人少的那一条。

第一个爆款带给我们的喜悦是巨大的,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去继续探索,但是离想达到的目标,依旧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我们去找了那些点赞和收藏在 2000+以上的文章,去看看别人主要从那些角度去写成长。中间我们也看到了,从一个帖子上,又生出相似的内容,也依旧能带来很好的“流量”。我们就想测一测事实是否如此。不过,在按照那些爆款帖子写的时候,很难下笔。一是,那不是我们实践出来的内容,完全按照别人的语气和用词,写得很难受;二是,这与我们价值观背道而驰。我们最想保持真实,想要写的内容一定是亲身实践过或者深入思考过,但是却想走捷径。最终这条路成为了主干上的一个小小岔路口,就被打住了。

再后期的一个印象深刻的弯路就是奥运会的热点追踪。我们在做账号初期就聊过一个话题:要不要去蹭热点,但是很快,我们就否定了这个路线,要给自己设立底线,即使要“蹭”,也是“蹭”正向的、与我们的核心关键词“成长”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各种热点都要去追一追。等我们想到要不要去抓住这个话题时候,奥运会马上要结束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深度查找与所要讲述的选手相关的内容,仅仅草草地是从网上看看相关的故事,或看到与选手有关的比赛与采访视频,然后就结合我们的感悟和“成长”的关键词去讲述。

这几篇故事写得都很生硬,我们在写的时候就能直接感受到这并不是一篇好的内容,事后的数据也证明确实如此。当你不了解也不热爱一个话题,更没有深入去共情和了解背后的故事,那这篇内容就会像挤牙膏一样被挤出来。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教训是,时间很重要,兴趣更重要!即使有合适的热点,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并不是你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即使你只是对事件中的人有好感,对她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单纯地从个人成长和改变出发,也很难把故事讲得生动。想去讲好关于她的故事,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她背后的故事,她做的事情,以及深挖更多的细节或资料,只有这样,你才能最大可能的把故事讲生动,不然就是浮于表面。

写在最后

当我们没有去做一件事,“指点江山”时总是很容易,真真到了做的时候,才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尝试到现在,我们也寻到了一些新的方向,虽然也依旧不知道下一个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是没关系,我们只能去尽力做好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索,其他的交给时间。

(作者:Jane)


Copyright © 2025 杭州思维宇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