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品牌与营销
打开我们的官网,点到 re.ism 页面,便会看到我们的价值观,其中之一是“长期主义”。最近在翻看的一本书《一如既往: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中也有关于长期主义的描述,书中写到:
众所周知,无论在投资、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中,只要存在复利效应的领域,秉持长期主义都是正确的策略。但是真正的考验在后面。秉持长期主义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正因如此,比人们想象的更有益处。但是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需要付出代价,且代价并非总是显而易见。
如果是放在以前,我只会觉得这个词是一个“正确的名词”,只是想告诉我,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时,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时间会给你答案。在奔跑了一年多,结合当下的状态和读到的书,遇到种种长期和短期的难题时,才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考验在后面”,为什么践行长期主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当我们确定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成长之路,想清楚“内容即品牌”后,便走上了苦行僧般的内容创作之旅。从长期看,我们要持续产出的高质量的内容,是一生要做的事情;从短期看,每周要发 7 篇的帖子,是当下要完成的事情。如果一切“顺利”,即我没有卡在情绪的房子里,眼前的事情看上去或许相对会“容易”些,但是,当日常的琐碎和外界的噪音一起出现,人就很容易陷在里面。
在前段时间,我见识了“人性之恶”,哪怕学习了很多道理,依旧内耗了很久,由情绪影响到身体健康,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最终对长期和短期的内容创作产生了影响。比如 2025 年一季度的重要项目没有完成,推到了二季度。其次是,我们每个人至少每周3 篇的写作目标和每天待发的小红书帖子制作,都近在眼前,尤其是面对“即将断更”的时候,更是心生焦虑。总结就是:历史积压的内容还未完成,新的时间又已经到来,加上每天各种琐碎事情的打扰,更容易掉进各样陷阱里。
在短期内容创作方面,当我们意识到,那些数据相对好的内容,都是能即时给予大家帮助的内容,于是一段时间都在往这个方向靠近,但是走着走着,发现了问题。从短期数据看,那一类的内容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但是从长期影响看,我们更希望跟大家产生深度的共鸣,如果只是在数据的驱动下,写“如何做”和“做什么”等层面的内容,很容易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当我面临相对长期的重要内容创作和每天要发布的短期内容创作,试图从内容的长期和短期价值角度,去思考如何在完成眼下种种“待办事项”,也能有大量的时间去兼顾需要深度思考的长期内容,以便更合理安排个人时间时,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划分。从价值角度看,两种类型的项目都有价值的,正是每天的帖子构成了长期以来的账号内容,只不过这些是及时的-当下就要发布,而另外一些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去创作的,比如以月或者季度的维度去完成的,创作难度更高,对未来会更有帮助。
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很明显,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内容,都得一步步完成,哪怕是更加长期的内容,也是由一篇篇短期的内容进行聚合而成。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内容创作,最终都要回归到每个当下去完成。此时此刻,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罗马非一日之功”。
在《一如既往》中写到,长期主义总是很容易被简单概括为“要更有耐心”,但是到了真正埋头苦干时,遇到一个又一个即将待解决的事情,还要包括家庭、生活、友谊等种种事情,在情绪引发的“隧道效应”加当下目标的压迫感下,才知道要保持真正的耐心,并不容易。
人的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当大脑中每天都充满了当下待做的事项,那些存储在长期记忆力的事情,如果不是被环境所刺激,就很难被重新唤醒。
3 月的月会,正好是一个季度的结束。在聊完本月的工作事项中,我们重新回归到 why 层面,回想我们的出发点。
当低头前进时,满心都是当下要做的事情,那些曾经写下的出发点,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忘记”。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努力地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在某些时候,就好像变成了官网上的“装饰”。于是乎,当我去跟用户解释,我们为什么那么做的时候,我的声音就好像变得不那么坚定。而在一次次跟用户的互动中,当我再次去查看我们曾写下来的文字时,那些信念重新变得清晰起来。那些答案,是我们的出发点,但是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答案。
但是我不能每次都临时翻阅书本,拿现成的“标准答案”进行回复。我应该想的是,为什么我们亲手写下的答案,在前行的路上,我却记不清了,还需要再次回顾,才能回答出来用户提的“为什么”。当我都没有清晰的记住自己的“为什么”,如何又能坚定地让用户相信我的“为什么”,和我做出来的结果。
就像在回顾笔记时,我们既会有近期的笔记,也会设定一些比较久远的笔记进入回顾系统。也许随着时间的流失,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的内容,会有些记忆模糊。但是在认真回顾时,这些内容就像“环境信息”,会重新让我们想起来,当时记下这段文字的感受,然后结合当下的情况,组合出新的思考。
那些长期不变的“记忆”,是支撑我们走到现在的证据,是我们身份的证明,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对于我们的“why”,我们的初心,也需要像回顾笔记一样,在不同的时间长度中进行回顾,而不至于褪色。
回看整个一季度,经过一次过年的修正,从第一个版本上线到双端都进入内测,这中间的琐碎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用户正在提出的问题,每天的发帖,产品下个版本的优化等,都是短期的事情,正是由这些小小的动作,才组合了成了我们的长期。只不过这条路上,要经历的困难实在太多,困难已经不足以描述创业的经历,毕竟,很多事情不去付诸实践,永远不知道是困难,还是机遇。
于我来说,每周不间断的写出符合内心标准的“高质量”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朋友问我:“你们这样的情况要持续多久?”我无法回答。就像是书中说的,时间越长,痛苦和磨难就越多,而“未来和现在非常相似,只是时间更长”。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我能做的是不断扩大输入和输出,在过程中刻意练习,并尽可能地保持定力。
(作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