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那些意外和惊喜
是的,如你所见,我用了“万恶”这个词,来形容平衡。即使现在大家都在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到了真正的生活中,想像一个分毫不差的天平那样,把两端都高高举起,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人能举起一个权杖的同时,说:我只举起了其中一端。
在《宝贵的人生建议》中说,做好准备:当一项大型工程完成90%的时候,最后的细节,还需要花90%的精力。盖房子和拍电影,都以有两个90%而闻名。创业也是如此。
在我们推进产品/品牌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细节问题。产品、品牌定位、营销,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每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三个人的小团队,就这样吭哧吭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细节”。
以产品为例,当我们用了大约半年时间才完成产品的定义,在今年的一月份才确定了产品的功能逻辑,用了过年的整个假期把产品第一版本ui做出来, 9 月底我们开发第一个版本,而此时,10 月份,离我们上线的时间不到 3 个月,我们正在进行第二个 90% 的 打磨。
当我们 从 10 月初开始内部测试时,看到第一个完成在我们面前的初代版本,并不会留给我们太多时间沉浸在喜悦中,而是开始了去测试 bug,补齐之前落下的另外一部分ui和继续完成一些还没做的内容。
看到《宝贵的人生建议》中的那段话是上半年的事情,而在今年快结束时,才真正用自己的言行去论证了:整体的完成,并不代表真正的完成,对细节的打磨,依旧需要付出和最初一样的心力。
在最早规划产品和官网是做暗色和亮色的时候,总是有过一段纠结的时光。从自身的感受(偏见)出发,当我们看到某个产品打开是黑色的,整个的视觉冲击力会更强,在香奈儿也说,时尚的尽头是黑色。在前期进行调研的时候,却发现并非所有科技类的产品都是黑色,比如说头部的 ChatGPT和 Claude,都是比较简洁的白色,有一些抽象的插图或油画,借此来冲淡高端的科技给人的距离感。
其次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想做的太多,时间却是有限的,在最后的关头,我们也必须有所取舍。产品端我们放弃了第一个版本的暗黑支持,在做官网的时,发现我们会有品牌故事和笔记第一课这类具有大量文案的地方,而我个人在日常使用中,并不怎么使用暗黑模式下看文章。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定大多数人喜欢暗黑还是亮色,但是直接给用户两个选择,也超过了我们当前的时间承受范围,碍于效果处理和统一性的前提,我们最终确定官网也以白色为主,即使缺失了一些科技感,但是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我们这个阶段所做的最好选择。
在最后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加凸显这是个科技产品,或者是如何更加凸显其人文性,如何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中做出出色的视觉转译,争取把第一版本的最好状态呈现在用户眼前等,这些问题始终贯彻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中。
产品人心中总是忍不住把一些伟大的产品视作标尺,比如苹果。我们钦佩这个优秀的团队背后那些优秀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才华,从而创造出完美的产品。我们也深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走,当下还有很多的不足。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从 0-1 总是艰难的,用我们不多的天赋和百倍的努力去做到当下的最好,那便足以,耐心和坚持是我们的后盾。
写这篇帖子时候,刚好在同时看《营销管理》和《幻象》这两本书,一本书在教人们如何打造“形象”,从而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一本书在告诉人们,图像革命后,我们如何向外部投射自己的影子,去创造一系列遮蔽现实的“形象”,从而使我们迷失在种种幻象中,错认他乡是故乡。
在做小红书的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看到很多账号在后期越来越趋于稳定时,隐藏了最开始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内容。我们也曾经试图隐藏过,但是后来达成了一致:无论是当时看起来“不统一、不美好”的我们,和现在看起来经过“精心排版”的我们,其实都是我们不同形态的展现,就如我们认为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无论我们的那一面,都尽量用最客观的语言去呈现一个带有“强烈主观”的“真”形象,而那个形象,即投射的是做这件事背后的那些人,他们是如何平衡“理想”和“形象”。从人自我的局限性来看,想“真实”的反应“自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值得我们去不断追随着理想的星辰,持续前进。
虽然《幻象》最后一章节说,魔法不能打败魔法,人们必须先觉醒起来,才能迈向正确的方向。必须先发现自己的幻觉,而后才能意识到我们此前一直在梦游。我们所能怀有的最高与最低的期望,就是每个人都能穿过我们终日生活其间却又知之甚少的形象丛林,重新发现梦想结束之地与幻觉开始之处。这就已经足够。在这之后,我们或许可以知晓自己身在何处,而每个人或许可以自行决定他想要往何处去。
我们还是相信且坚信,尽最大的力量展示我们感受到的真实,去尽可能的呈现一群发现“幻觉”的人,在忍受了令人难堪的真相之后,如何坚定地踏上寻找“真相”的旅程,去追寻心中的理想。
(作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