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我们是谁
成长或许就是由不同阶段的人生小目标,加一些偶然性的意外惊喜所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也许当时的你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航向,也没有必须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宏愿。在找回自己,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我开始从内向外,由模糊到清晰,认真观察与了解这个世界,表达与践行真实的自己,我所探索的每一段人生之旅,即为存在的意义。
求学时的选择
如果把“30 岁”最为人生的分界线,30岁之前的我看到的几乎都是外面的世界,我的行为和反应更多是由着外部的刺激和内部模糊不清的信念,指引着我不断地踩坑和试错,而30岁之后,才发自内心地、认真去构想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去追寻人生的意义。
虽然我有一个艺术生的“身份”,但并非自小就对美术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也没有深厚的家庭氛围熏陶,而是到十五六岁时才开始选择走了了父母口中的“不同寻常路”。我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却自认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是我做的第一件“不懂事”的事,就是与父母对抗,坚持去读艺术高中。
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一心想去读大学。在读高中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大学生,家族里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更不要说去走艺术这条路,放眼生活的小镇,艺术生加大学生这个组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读研,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带来的结果并没有多么地“出彩”,反而都很普通,但是就如选择读“艺术高中”一样,每一个选择都来自我。只不过,到了读研的时候,我才模模糊糊地知道,人得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结果。遗憾的是,整个读书时期,我从来没有真正地打开过个人的认知的广度,直到30岁,我的思维才真正的出现裂缝,有阳光洒进来。
工作中的疑问
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习经历,我的老板很年轻,他那时候应该才30岁左右。他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说做设计啊,他说那你一直做设计吗?这个问题给我问住了,如果不做设计,我还能做什么呢?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答案,不过很快用六个月的实习成果,敲开了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也就是传统的乙方。那个时候对于工作内容,加班时长,工资等没有任何要求,目标依旧只有一个:积累经验。幸运的是,公司氛围很好,大家除了日常“吐槽”老板和客户外,再没有第二个矛盾。第一份工作虽然是我第一次从校园生活过渡到职场,但是其实,除了设计经验的累积外,其他方面依旧如一张白纸一样。假设从普通设计师到优秀的设计师之间有100个台阶的话,那段时间好像是我第一次触摸到第一块砖。可惜,在这个时候我选择了去往下一个地方。
第二份的工作,算是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场”,无论是从公司位置、公司架构等方面,还是从工作内容、人员组成,既带给了我全新的改变,也带来新的挑战。但是三年后依旧惊讶地发现,唯独没有带来我最想追寻的意义。
在试用期,如大部分刚入职的同事一样,担心熬不过。但是,不仅撑过了试用期,还呆了整整4年。而我在度过试用期的 3 个月后,一个可怕的念头笼罩了我整整3年:辞职即失业。是的,当我用3个月的时间意识到,以前费劲心思学的所有技巧,可能都不会在新工作中用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重新开始,而且我可能,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有完整的项目或案例呈现,着实恐慌了好久。于是我开始去找另外的加持,学习新的技能,尝试新的方向,选择走“管理”路线等,但是所有的折腾,最终都绕不过一个问题:接下来呢?
意义的追寻
在工作第五年的时候,随着相熟的同事一个个离开,陷入了新的迷茫:此时此刻的我,该往哪里走。假如我不去想那么多,不去设想未来,经过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我很快观察到了如何把自己融入一个并不适合我的环境里,那里的氛围依旧是比较舒适。划重点“舒适”。就是人的本性这时候就暴露出来了,虽然脑子里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从这里走之后就会找不到工作的想法,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说,只要不主动寻求,这里可以轻松活下去,轻松到,你甚至忘记了,依旧需要追问和寻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份工作像是我的第二次大学,依旧是犯了很多的错,吃过很多的苦头。只不过这次,遇到了非常好的人,让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真诚”的朋友,也就是现在一起合作的伙伴;有鼓励我勇敢转变方向,抓住机会的“天才女友”。当然,这4年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对的错的,最终都变成了成长路上的试炼。
如果说,以上的种种都是外界的刺激,是我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做出的反应和调整,那么从决定和朋友一起创业的那天,才开始了真正的向内求生长的道路。从前最常问的就是“ta为什么这么对我”,而现在最常写的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是如何想的”。
现在还记得,当我面试第二家公司的时候,面试我的人也就是我现在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想做品牌。我那个时候的回答是,之前做了很多品牌相关的工作,好像从来没有跟进落地,我想看看一个品牌到了自己手里的后续,是怎么样的。只不过这个想法,随着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不断被搁置了,而现在有一个新的机会,让我从无到有去缔造和讲述,独属于一个品牌的故事。
回看这6年的工作经历,从职业转变,到人际关系的尝试,再到个人意识的觉醒和认知的扩展,可以用如下内容总结:
1. 也许每一段人生的成长目标都不一样,但是总得有一盏灯是在亮着
2. 我们终将会明白,人需要在毫无意义的宇宙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世俗目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3. 成长不是一个结果,是一个不断动地追求“优越”的过程,这个优越不是与他人对比,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如果说,过去的都是过去,过去的每一天都是不复存在的,也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只是当下每一刻的体验和感受,当下的感知,那么人生的每一天,都得向前。
现在, 我为新的旅程,做好了准备。
(作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