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我们对产品的思考
从做reminds的第一天起,我们对reminds的定位就很清晰:reminds是一款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思考的AI卡片笔记。
值此 reminds Mac、Windows、iOS和Android全平台全面上线,并开放使用之际。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我们在设计reminds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此来帮大家清晰地了解到,如何使用reminds助力我们的思考。
在reminds中,有一个与传统笔记软件很不一样的点,那就是reminds把记录分成了两种形态:一种叫闪念,一种叫笔记。
闪念,顾名思义就是灵光一闪的念头;而笔记,就是我们记录下来的会持久存在的内容。
为什么要区分闪念和笔记呢?这是很多人会问的第一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背后的思考是:
(1)当下我们很多人会在很多场景收集信息。但往往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收集一时爽,收集下来就再也不会去翻、去看,就只是在各种笔记软件里"吃灰"。这样的信息收集,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时下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叫"赛博仓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为了让收集下来的信息,真正对我们有价值,我们设计了闪念这样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有几个特点:首先,它的记录是非常快速方便的,随时随地想记都可以记,一句话、一张图、一段文字都可以;其次,记录下来的闪念,如果不去整理的话,它就会过期,这样就从源头上解决了信息堆积的问题;最后,加工过的闪念成为了永久性的笔记,融入了我们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把reminds中的闪念箱理解成一个信息的中转站:想要记录的信息,不用管太多,都可以非常便捷地进入这个中转站。中转站中的信息,再定期专门花时间进行精心地加工和整理。这个过程就是"披沙拣金",让真正有价值的,流入到我们的笔记体系中。
只有这样,我们的笔记体系才会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集合,才能够成为我们的"数字花园",随着时间的流淌越长越美丽、越来越有价值;而不是一个"数字垃圾场",时间一长就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理论,叫“加工深度理论”,它的大致意思是说:对于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加工程度越深,记忆就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在未来把信息提取出来,为我们所用。
把闪念加工成笔记,是reminds中的第一道加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加工,我们还设计了每日回顾这个功能。
也有不少人会说,为什么我要去"背"自己的笔记呢,用的时候来找就好了啊?
在这里我想为每日回顾正个名,我们设计每日回顾这个功能,不是为了帮助大家来"背"笔记的,而是为了给大家打造一个持续不断加工笔记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加工,让信息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划痕"。毕竟,如果我们对笔记中有些什么内容都不清楚的话,那要用到的时候,怎么会想起来呢。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数学定理、公式,那我们怎么会在做题的过程中去想起它们来呢。生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很像是在"做题",一个个题目要我们解决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那就无从下手。但如果我们能够有比较丰富的积累,而且随时能够从大脑中调取出来,那我们"解题"的能力,就会比别人强一些。
在reminds的每日回顾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加工信息,我们也有一些巧思:
(1)首先,是回顾的时机安排,我们严格按照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精心为大家推荐每天要回顾的内容。这样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支撑上的间隔性回顾,能够有效帮我们去抵抗遗忘。
(2)其次,为了在回顾时能够增加一点必要的"摩擦",让回顾的效果更好,我们首创了AI智能挖空,进行完型填空式的回顾。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会有人可能在某些场景中不想去填空,也提供了非常贴心的"今天不想填空"的选项。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将每日回顾培养成一个习惯,持续进行下去。
(3)再次,我们还非常鼓励大家在回顾的过程中,根据当下最新的认知,迭代、完善之前的笔记卡片。让记录下来的笔记,真正成为"常青"的,持续生长,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就很像是给自己的花园浇水、施肥、除草,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字花园",才会越长越好。
在打造 reminds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有一个基础的共识:我们不是为了收集信息而去记笔记、去打造笔记系统,最终我们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要让我们记录的每一条笔记,都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刻助力到我们。
为了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就必须要做到,能够在 reminds 中对记录下来的笔记卡片进行灵活地调用。拿大厨做菜举例,准备好食材只是个基础的动作,在这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方便的操作台,能够让厨师比较方便地取用各种食材,这样才能够高效地做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而在笔记系统中,积累一张张的笔记卡片就是准备食材的过程,要用准备好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肴,需要我们给厨师打造一个好用的操作台。
为了方便大家调用积累下来的笔记,我们在reminds中有这样一些设计:
(1)灵活好用的多级标签。像P.A.R.A.这样的信息分类管理系统,在reminds中我们可以用标签的方式来实践,实现对信息进行高效地分类管理。有了良好的分类,取用的时候,就会像中医"抓药"一样,想要什么样的内容,去对应的标签下找就好了。
(2)双向奔赴的"链接"。双链可以让笔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可以顺着连接的整个链路看到完整的思维脉络,也可以顺着一个思考的结果,追根溯源。双链让笔记卡片不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点,而是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3)能够鸟瞰全局的知识星图。传统的笔记软件,很多都是按线性结构来呈现记录下来的笔记。但我们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并不是线性的存在,而是一个有很多连接的网络结构。reminds 在支持了线性结构的基础上,还支持了知识星图这样的网状结构。既能够方便地线性浏览,也能够高效地鸟瞰全局,洞察隐藏在网络中的结构,发现新知。
(4)智能的AI问答。传统的笔记软件,仅仅支持关键词的搜索。但AI大行其道的今天,信息检索的方式已经被AI重构。reminds 从一开始做,就定位于要做AI原生的卡片笔记软件,AI 会融入到 reminds 中的方方面面。在笔记搜索方面,我们支持了通过AI智能问答,来调用自己记录下来的笔记。让每一篇笔记,即使印象再模糊,也有可能被调取出来,为我们所用。
以上,是我们在reminds中已经做到的所有调用方式。目前,我们还在构思一个更加"颠覆"的调取方式,未来我们真的期望能够打造像大厨的工作台一样的东西,方便每一个使用者,更加灵活地调取记录下来的笔记。只有这样,我们的笔记系统,才能够真正助力到我们。
再回到前面讲的"加工深度理论",其实每一次我们跟一条笔记的相遇,以及对它里面的观点的重新审视,或者把一些卡片的内容整合加工成一个更加综合有深度的内容,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信息的加工。我们始终坚信,越有价值的信息,越要频繁地、狠狠地进行加工。只有这样,记录下来的笔记,才能够真正内化到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真正助力我们有更好的思考、更好的认知。
(作者: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