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细节的打磨和思考

#品牌故事/我们对产品的思考

从零打造一款产品的过程,涉及了非常多的细节。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功能,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方案,但不确定哪个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方案。我们在讨论产品细节的过程中,有无数次这样的时刻。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都不着急做决定,先各自花时间去思考,去结合真实的用户场景,把各种方案带入,去推演每种方案的优劣。每次在最终方案没有确定之前的过程,都是百爪挠心的,但真正想清楚了之后,却又是酣畅淋漓。真正好的方案,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难的是在每个方案确定之前思考和推演的过程。

产品的整体结构

我们对好产品的一个基本认知是,产品的逻辑结构得是非常直观、清晰的。在这方面,我们一直觉得微信是值得学习的最好的榜样。微信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么多年来,他做了很多功能进去,但从来没有觉得微信的功能很多、很乱。这背后反应的是微信团队做产品力,是非常能打的。在讨论 reminds 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张小龙的《微信背后产品观》,受益匪浅。

如何让 reminds 整体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一个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构,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在经历了多次的讨论之后,我们形成了以“笔记、闪念、每日回顾、MindPilot(AI问答)”为主要功能模块的产品主体框架。在产品设计上,这四大块在主导航上最显著的位置,其它的功能都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这个结构设计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每个模块的功能划分上,都很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每个模块是干什么的,每个模块都有非常清晰的边界;二是,产品功能的主次非常分明,主要功能的入口在最显眼的位置,次要功能的入口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主角和配角中间有非常明显的界线;三是,产品的结构很简单,核心功能模块只有 4 个,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少,给用户的心智负担会相对比较小。

我们希望 reminds 的产品结构是能够像微信一样,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构,这是在做 reminds 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最大的期许。未来也许 reminds 上会生长出更多的新功能,但我们希望在用户的心目中,reminds 的结构是一直如此地简洁、清晰。

如何更好地记录卡片

卡片笔记的一个特点是“原子性”,每张卡片都是一个原子化的知识点,都相对比较短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原子化的知识点方便复用,用起来也很灵活;二是短小的卡片在回顾的过程中压力会比较小,随时可以开始回顾,很快可以回顾完一张卡片。

如何在 reminds 中给用户打造一个记录“原子化”卡片的记录场景,是我们在思考记录体验时最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个点上,我们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是,人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张小龙所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比如,我们打开一个 word 文档,很自然地,在这样的场景中,就很容易写长文;我们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很自然地,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倾向是写短文,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

如何在 reminds 中,让用户记录的时候只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记录原子化的卡片,这里的关键在于记录的编辑器。通过对各种编辑器交互的推演,我们最终选择了像桌面 QQ 聊天窗口一样的记录交互。在这样的窗口中,一方面记录窗口本身不是全屏的,默认的写作区域相对比较小,给用户一种要写短文的暗示;另一方面,编辑器窗口是浮在主体最上层的,在写笔记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去主体中做其它操作,方便进行知识调取等操作,这也非常符合卡片笔记的记录场景。

笔记列表的一体两面

在我们的认知中,卡片笔记中的笔记,既需要列表式的堆叠,也需要像知识图谱一样的网络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星图)。列表是最基础的形态,这是很多笔记软件都有的形态;星图是一个更加宏观的视图,它可以更好地表达知识之间的关联,也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我们知识体系的结构。

大部分现有的笔记软件,都有列表形态的笔记,少部分现有的笔记软件,有星图形态的笔记。但我们在体验了所有市面上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产品之后,觉得现有的这些产品在这方面的体验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只有列表的我们就不说了,因为我们觉得在卡片笔记中,星图是一个必选项。在既有列表、又有星图的中,在处理列表和星图的关系上,现有笔记软件的做法总感觉不自然、甚至有些别扭。

在经历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之后,我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列表和星图是笔记的一体两面,他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了这个共识之后,在产品上的形态也就很好办了,在 reminds 的第一个核心功能模块中,它有两种视图,一种是列表,一种是星图,很自然、很优雅。相比之下,别的一些笔记软件,都是把列表和星图当作两个不同的主要功能,这是没有把这两种形态的本质给想清楚的体现。

如何更好地表达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一开始讨论 reminds 的时候,我们就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要通过知识星图的来表达知识之间的关联。但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知识之间的关联,也经过了不少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把知识之间的关联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部的关联,他的侧重点是以某一篇笔记为核心,围绕这篇笔记,去挖掘跟他相关联的所有笔记;一种是全局的关联,他的侧重点是从全局的视角,去挖掘所有知识中存在的关联和结构。

有了上述的认知之后,在产品形态上,局部星图和全局星图就是比较自然地选择了。在两种形态的星图的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相关笔记、主题聚合等功能,让每一篇笔记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让笔记中隐含的知识的结构能够直观“涌现”出来,真正做到了通过笔记来外显我们的思考。

AI 在 reminds 中的应用

出发做 reminds 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准 AI 是未来十年很重要的新质生产力,结合 AI 技术,可以把以前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做得更好。

当然我们也不是那种拿着锤子,看啥都是钉子的人。我们对 AI 的认知是,AI 不是来替我们做事情的,是来帮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这个理念,始终贯穿了我们在做 reminds 的全过程。reminds 的核心是帮助我们提升思考力、提升认知,思考这件事是我们自己的事,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但是在 AI 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高效。

有了上面的认知之后,我们在用 AI 的过程中,首先不去做的一个功能是很多笔记软件都在做的:AI 辅助创作。我们认为写作本质上是我们对知识的二次加工,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是认知提升的必要步骤;如果用 AI 替我们写了,那我们自己的思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那我们的认知该如何进化呢?

我们在用 AI 的过程中,一个角度是做过去所不能做的,一个角度是做能比过去有大幅体验提升的。

过去所不能做的,比如说在笔记的回顾过程中,传统的做法都是重复地去读。其实我们的眼睛是很会欺骗我们的大脑的,通过看很多遍来记,是一件效率极低的事情。而且往往我们的眼睛觉得好像比较熟了,好像记住了,但实际并没有记住,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底。我们在用上了 AI 之后,提供的方案是,用 AI 去智能地给笔记进行挖空,通过做完形填空的形式来进行回顾,这样的回顾,有了必要的摩擦之后,回顾的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能比过去有大幅体验提升的,比如说笔记的搜索。过去的搜索大都是基于关键词和规则的匹配,这种搜索的优点是精准,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他对特征的精确性要求比较高。如果我们对关键词这类特征记得不清楚,就很难找到想要找的笔记内容。有了 AI 之后,我们可以基于语义进行搜索,只要把模糊的印象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AI 搜索就能很好地帮我们把相关的笔记内容给找出来。搜索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作者:Jason)


Copyright © 2025 杭州思维宇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