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品牌故事/我们对产品的思考

从 2025 年 1 月初 reminds 正式开始内测起,就陆续有用户在小红书、企业微信群等各种地方问这样一类问题:reminds 跟 flomo 比有什么不一样啊?reminds 跟 obsidian 比有什么优势呀?

因为我们清楚,我们自己说多少我们比别人好的地方,都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对于上面这类问题,我们从来都是不正面回答,而是引导用户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相信,只要去认真体验过 reminds 的用户,是能感受到 reminds 跟其他产品的不一样之处的。

但是,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去体验、去对比多个产品,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把我们的想法说出来,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决策应该用谁。当然,因为 reminds 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在 reminds 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有了很大的沉没成本,所以可能也难免在说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客观,我们只能努力做到尽量客观。

之前访谈一位 reminds 的用户,在聊的过程中,他提到:obsidian 的用户是比较专业的、爱折腾的极客群体,flomo 的用户是不想折腾工具、只想简单记一记的小白群体,那 reminds 是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体的呢?访谈的当下,我没有给这位用户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当时我的心里也比较存疑。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我“最近比较重要的问题”清单里,置顶在我的 reminds 中,我也跟团队的小伙伴们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从产品形态来讲,flomo 走的是极简风,很多功能都做的比较简单;而 obsidian 走的是强功能风,通过开放的插件体系,可以扩展各种各样的功能。在做 reminds 之前,我们团队几位小伙伴都是 obsidian 和 flomo 等多款笔记软件的用户,尤其是 flomo,我们在上面都有数千条的笔记积累。我们用 obsidian 的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把他用好的话,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折腾各种插件和配置项。这个点跟我们对工具的期待不太一样,我们希望一个好用的工具,它的默认配置就是比较好用的,就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需求,然后再通过相对比较少的一些配置项,支持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我们用 flomo 的最大感受是,他为了所谓的“轻松、无压力”地记录,牺牲了很多的功能和体验。就比如说,双链这个功能,做一个主题卡,链接了多个笔记,一堆的锚都是“MEMO”,看上去就非常别扭,找起来也非常不直观。再比如说,笔记的编辑器,无压力地记录可以是记的时候不用管格式随便记,但记下来之后,不是要去持续迭代笔记吗,为什么要限制只能用最简单的几种格式,这也是我们用的时候比较难受的地方,很难充分、直观地把想法给记录下来。

我们认为,一款好用的工具,不能给用户特别多的选择,进而导致产品的使用门槛很高;也不能不给用户选择,导致一些核心用户体验上的功能缺失;而是应该在恰当的地方,给用户适当的选择。让用户能够比较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才是真正好用的工具。

所以,我们在 reminds 的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我们不想做成像 obsidian 那样,像一个迷宫一样,让用户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工具本身。我们也不想做成像 flomo 那样,在不该限制用户的地方,设置很多的藩篱。对于 reminds 的产品定位,我们很清楚,基础就是一款卡片笔记软件,核心目标是帮助用户迭代思考、提升认知。对于 reminds 的用户群体定位,好像也比较明确了,是那些不想在工具本身的折腾上花很多功夫,但是还想要使用功能相对比较强大的笔记软件的用户。正如《事实》这本书中所说:“世界是一道连续的光谱,而不是只是有黑和白”,笔记软件的用户群体,也不是只有专业和小白两种,而是也有比较大的中间群体,reminds 的面向的就是这部分用户。这是我们对上面那位用户的问题的回答。

总结起来,如果再要回答一开始说的用户在小红书、企微上问的问题,我们觉得可以这样来回答:reminds 比 obsidian 更好用,比 flomo 更强大。好用体现在我们只提供必要的功能,而且每个功能的默认配置就是最佳实践,不需要折腾;强大体现在我们提供了一款卡片笔记软件应该有的所有功能,从 Markdown 编辑器、标签、双链到知识星图等,应有尽有,但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积,而是只出现在该出现的“时机”的精心设计。

从开始做 reminds 的第一天起,我们团队就有高度的共识:我们不想成为第二个谁,我们只想成为最好的 reminds。一路走来,有很多陪我们一起成长的可爱的用户,他们给我们提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帮我们把 reminds 打磨得越来越好用。一直在用 reminds 的用户朋友们,是能够从我们的产品、以及产品中的内容中,感受到我们对于 reminds 这件事的用心程度的。当然,现阶段 reminds 还只是一个几个月大的襁褓中的小 Baby,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相信有光,坚持初心、持续努力,未来就一定会有光。

(作者:Jason)


Copyright © 2025 杭州思维宇宙科技有限公司